Sunday, July 17, 2011

魚水之歡

引言

我們都知道,一個勢力想要成功奪取天下,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階級基礎,一個是群衆基礎。南華派那幾個善於蠱惑人心的八怪,懂得利用群衆基礎來作亂。可惜他們沒有階級基礎,於是不能長久。

那個時代的階級基礎是什麼?是士人,士人就是知識分子。水鏡府作爲當時知識分子的最高殿堂,自然成爲當時各大勢力爭奪人才的地方。

有云以人爲本。又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是可以操控的,輿論的走向是可以牽引的。經過了兩次黨錮之爭,大義牢牢地掌握在士人手裡,這是其一。

其二,沒錢的人是讀不起書的,寒士不是沒有,但不是主流,當時的士人多出於豪強士紳大族。黃巾與董卓之亂後,鄉縣民衆在這種狀態下為求自保都聽令於當地大族。於是士族豪強紛紛聚眾起事自保,形成地方上的割據。有了士人的支持,也就等於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

第三,也因爲那時的教育不普及,知識只掌握在士人手裡。要打架做反當山賊,可能靠煽動來發動點群衆基礎就可以了。但我們都知道戰爭最終打的是後勤,後勤就在於根據地的發展治理。讓沒有知識的庶民治理一個地​​方是不可能的,打仗的方法就是換著地方搶,終不能長久。

--
如魚得水

劉備是有點群衆基礎的,他是庶民出身,身邊追隨的也多是庶民寒士,懂得掌握這方面的民心。也正因爲如此,他沒有士人基礎。且不說他令人不信服的皇叔身份,就算他是真落魄皇叔,在世族裏也毫無號召力。

《火鳳》裏有個細節,很多人沒注意到。老七救徐之後,已認定劉備為他追隨之主。但他不在其老家徐州投靠劉備,反而先去荊州,讓劉備去找他。因爲老七知道中原一帶的士人早已確定追隨袁或曹,無劉備立足的空間。

三爺也是如此想法,他一手謀劃讓劉備入徐再棄徐。因爲三爺知道中原已無立業之處,他作畫天下三分便是清楚的表達了這個意思。這圖後來贈與老七或水鏡,這二人後來共賞這幅畫,得出張飛的三劉相合以圖三分之意,於是老七先去荊州與當地士人建立關係網以待劉備。

劉備後來常說如魚得水,水是魚的生活環境,不是指諸葛亮這個人。魚離開了水就會窒息而亡,一個離開了士人支持的勢力也是如此。劉備所謂的如魚得水,指的是得到了諸葛亮所建立的知識分子圈,他終於能得到一些士人們的支持了。

所謂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也是這個意思。不只是他們的才能卓越所以天下可得,而是諸葛亮和龐統都與當時荊楚的士人豪族交際廣泛(《火鳳》裏,龐統能夠一匡諸多小勢力,在南陽狙擊曹操)。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就相當於得到了荊州士人們的支持。得到了荊州士人的支持,就能得到荊州,進而圖謀天下。


--當然,這些都只是想當然。所謂的臥龍鳳雛只是互相吹捧的說法,他們的一廂情願並無法去號領天下所有的士人。就算只在荊州範圍內,也無法通吃。

首先,荊州有很多南下避難的北方士人,比如王粲、徐庶、孟建、石韜等等。諸葛亮雖然與這些人交情不錯,但卻沒法改變他們的想法。這些人在荊州的目的就只是避難,沒想在南方紮根,所以曹操一南下,他們也就北上回鄉,在曹操主持的朝廷裡做官。

諸葛亮自己也是屬於南下避難的北方士族,不過他們家很快就在南方扎了根,而且很深。諸葛家南下之後,與荊州的四大士族,蔡、蒯、黃、龐都有姻親關係。而次一級的四個大士族,馬、向、習、楊都是其好友。


儘管諸葛亮在荊州發展出的的關係網很大,也不能領導他們。畢竟他是外來之人,對較大的四族,蔡蒯黃龐,諸葛亮都沒有影響力,只靠姻親攀上關係。這四個家族都只是圖個安穩,保有產業。至於上頭是劉表還是曹操,都沒有差別。倒是較小的四族,馬向習楊都被諸葛亮忽悠得隨劉備奔波,一直到入蜀之後都還起到重要的作用,打壓益州當地的士族集團。

所以得臥龍得到的天下,就只是荊楚本土小部分士人的支持,去掉北下士人、荊楚大族,就剩下三成。不過就只是三成的水,已足以讓劉備這魚很高興了,這就是基礎啊。所以之後他才能很快的掌握荊州南部。

要知道劉備之前是沒有士人支持的基礎的。別看他領過徐州,做過豫州牧,當地的士人都只是當他在其位的時候,任其職。像陳群、陳登、袁渙等他提拔過的人在他離開之後可都沒有跟隨,因為這些人很多本來就是當地大族。他們跟的是地方,不是劉備。真正跟隨劉備到處流浪的,只有糜竺,以及孫乾。

--
上善若水

天下魚這麼多,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劉備?為什麼南下北方士族都北歸的時候,他不北歸?要知道諸葛家在徐州可是大族,他的族人在魏晉時期歷任大官。為什麼他的荊楚姻親士族都投曹的時候,他卻獨自帶領剩餘肯跟隨的士人一直堅持抗曹?

隆中對暴露出了諸葛亮一直就有抗曹的思想,沒有這種思想,他不會想要在荊州紮根,完全可以在北方恢復太平了就回去。我個人覺得,只是因為曹操的屠徐,而劉備卻在力量單薄的時候救徐。人的選擇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幼時對好惡的分辨容易影響了一生。

我一直認為曹操的屠徐之舉有百惡而無一益,讓他間接失去了“天下”。試想一下,如果他當時沒有屠徐,只是攻徐,到最後徐州還是會在他手裡。後來徐州畢竟治理得不錯,諸葛亮也不會如此反感曹操,而會像其他學友那樣北歸。這樣荊州就不會有那三分之一被諸葛亮帶動起來的反曹派,劉備在荊州便站不住腳。就算孫權周瑜還是能在赤壁擊敗了曹操,之後曹操捲土重來時就不需要同時面對荊州與揚州(後來再加上個益州)的左右牽制。劉備在荊州站不住腳,也沒有機會可以被邀請入蜀。而就算入蜀了,沒有那些荊州的人才幫助也壓制不了益州的士人。


曹操雖然一直都好殺,但他當時不過是領了兗州,收了三十萬青州兵,就以為天下無敵地開始濫殺,未免太不明智。那段時間他應該是被沖昏了頭吧,屠徐讓他間接失去了“天下”,殺邊讓,則差點讓他失去了全部身家。

曹操的出身很不好。在士人的眼裡,劉備可能只是出身布衣,或者冒牌皇叔,不會選擇他。但是曹操可是真正的贅閹遺醜,黨錮之爭士人被宦官壓制得很慘,不管你曹騰是不是好宦官,總之就是閹醜。就算不至於成爲仇敵,看不起肯定是有的。所以曹操一開始就只有他自己夏侯家曹家的人跟隨(也就是他譙縣的群衆基礎),不像袁紹一開始就是士人領袖,眾望所歸。


我們知道當時中原的士族最多,也就是河北河南。袁紹與曹操的發展方針也很明確:袁紹以河北為基礎,以冀州的士族為基礎。曹操以河南為基礎,就是兗州。《火鳳》有一集登泰山而小天下,得兗州者得天下,這裡的“天下”其實又是指兗州的士人。當時這兩個州受到之前的黃巾影響而四處避難的士族比較少。青徐很多士人都南下揚州避難,而豫州則有很多到了荊州。

袁紹是士人領袖,他到冀州取得統治權實在是輕而易舉,韓馥的手下個個都是人心向袁。曹操則波折得多,劉岱死後受到鮑信迎入主持兗州,其實兗州的士人還是有很多不服,所以邊讓看不起曹操,並引來殺身之禍,最終導致張邈陳宮迎呂布入主。張邈是八廚之一,陳宮也是兗州當地名士,他們可能也會看不起呂布,但至少沒像曹操殺名士那麼可恨。程昱是少數仍然支持曹操的兗州名士,也因為他,使得曹操不至於全失兗州,至少能保有三城。他的這次貢獻,也使得程昱成為第一批與夏侯惇曹仁能享配太廟的曹魏大臣,可見有多重要。

--
弱彌堅

如魚得水的人,不只有劉備,曹操也是。曹操雖然比起劉備有家族基礎,但也缺乏士人的支持,而荀彧就是他的水。

天下名士,以豫州穎川郡為冠,汝南郡次之。雖然黃巾之亂為禍這兩個郡最深,當地許多士人都南逃荊州,比如前面提到的司馬徽、徐庶、石韜來自於穎川,孟建、許劭許靖兄弟來自於汝南。還有許多北上冀州追隨袁紹,例如荀湛、郭圖、辛氏兄弟。荀諶是荀彧的弟弟、郭圖可能和郭嘉也有點關係。荀彧郭嘉,最開始也都是先想去追隨袁紹,後來發現不是成大事之人,才嘗試接觸一下曹操。

荀彧之所以是曹操的水,是因為他能把穎川遺留下的人才都集結起來以供曹操使用。荀氏是本地的大族,比起諸葛亮那種外地人想在荊州忽悠當地的大族來得容易得多,穎川的大族荀氏、陳氏、鐘氏盡皆歸附曹操,給他提供了戲志才、郭嘉、鍾繇、陳群、杜襲、棗詆等起到很大作用的人才。

有了這些穎川大族們的支持,曹操能在兗州不穩的情況下把根據地轉為豫州,繼續與呂布爭奪兗州,後來迎奉獻帝到許縣就是穎川的一個治縣。這才是他奪取天下的基礎,《火鳳中》荀彧養兵千日這個情節的故事背景。


曹操的第二次大危機是官渡,他與袁紹實力的差距,不僅僅在於兵力與資源上,名聲人望上也遠遠不如。曹操是什麼?贅閹遺醜。袁紹是什麼?當時的名士領袖。除了荀彧郭嘉這兩個一開始見過袁紹並棄之而選曹操的,其他幾乎沒什麼人覺得曹操有勝算。

事實上,袁紹不僅得到河北名士大族的支持(田豐、沮授都是冀州鉅鹿大族,審配則是冀州魏郡,也就是鄴城的大族),還得到了河南的部分士人的支持,如之前說的穎川的荀湛、郭圖、辛氏兄弟。《火鳳》中袁方貴為水鏡府八奇之首,能力之高,就是當時袁紹這些名士集結歸附的一個縮影。


(題外話,說一下袁紹在南下方針上的兩派分歧:反對南下的主要是田豐和沮授這些河北大士族,因為戰爭對於他們來説等於增加本族的開支,沒有什麽好處;而最支持南下的郭圖等人則是因為他們老家在河南。

這其實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地域性拉幫結派的一個縮影。在田豐沮授被消滅之後,本處為鄴的審配逢紀繼續與來自於穎川的辛評郭圖各擁一派互相對抗。辛評郭圖還支持袁譚與南方的曹操結盟,方針都不像田沮審這些以守家保土為主。這些放在《火鳳》裏面就是縮影在袁方這個私生子對抗袁氏本家的那些人。類似這種外來士族與當地士族的不合在後來歷史一直還會發生,劉備入蜀之後,諸葛亮所拉攏的荊襄士人就與益州本地的士人一直有摩擦。)


當時袁紹能收到很多投誠的信,非常正常。大多數河南的士人只是想要保全性命而不敢反曹,但是他們看好袁紹,提前聯繫好感情以免之後出問題。汝南一郡則成為了袁紹在曹操的敵後根據地,因為袁家本來就是汝南郡出身,稍微號召一下,召集一些黃巾餘黨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這個根據地直到官渡之戰結束後才被曹操剿滅。這些映射到《火鳳》裏面,就成爲了大師兄的養兵與佈置。

天子在手,只是讓曹操的征伐有名而已,很多自己有號召力的集團都不賣這個賬。更不用說袁紹了,他們完全可以以曹操挾持天子為由,清君側為名來對抗,事實上之前就這麼做過。

董卓剛入洛陽的時候也想要收買人心,想得到士大夫們的支持,於是他把當時那些名士們都封到各地做刺史太守,結果到頭來還是搬石砸腳。士人自視品德高尚,首先最仇視宦官,宦官被除掉了他們同樣也看不起董卓這種守戎邊疆的武夫。之前士大夫們都只得一張嘴,沒有實際權力,現在董卓把他們放在有兵有糧的位置上(因為黃巾之亂各州郡都有了一定的自主權)。於是這些剛被董卓委任出去的這些名士們鼓譟一下又聚集起來推袁紹為首反董卓了。董卓那時候也是天子在手,可以以天子名義發號施令,一樣一點法子也沒有。曹操也是一樣,在對袁紹上處於了極大的劣勢,但他比董卓強在於他有荀彧。

荀彧不僅替他把後勤輸送新戰鬥力等工作都做好,還能安撫後方的士人不至於添亂。同出於穎川大族的鐘繇則鎮關中,提供補給而且還說服了關中的軍閥出兵平定了幫袁紹在河東為亂的郭援。郭援是鐘繇外甥,尚且幫助袁紹,可見當時曹操領地内的大族分歧之大。

--
水能窒魚

現在的很多人,老是矯枉過正,看了點史聽一些人說的獵奇,就覺得演義太誤人。覺得諸葛亮前期打醬油,後期各種悲劇。郭嘉多牛逼,有郭嘉不會輸赤壁。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際關係史。沒有諸葛亮,劉備不可能得到荊州僅剩的那些士族的支持。沒有這些人才,他無法在荊州站住腳,也沒有資本進益州。而沒有荀彧的關係網,曹操想得到河南剩下那部分士人的支持也很難,就算不被袁紹拉走,也會持觀望狀態。沒有這些人才基礎,曹操兩個的難關都很難過。沒有戲志才,荀彧可以推薦郭嘉,沒有郭嘉,也還有其他人。郭嘉在曹氏看來的重要性甚至不如替曹操保住兗州最後基礎的程昱。


不過曹操始終最喜歡的是郭嘉,一是郭嘉能看透人心,迎合曹操的脾性;二來比起手下這些豪族名士,郭嘉也不那麽高節清風(鐘繇數次當堂責難郭嘉的行爲作風)。曹操與手下的這批士人,一直到最後都仍貌似神離。曹操覺得雖然現在這些人荀彧的凝聚下幫他,心裡還是有會被看不起的陰影。

曹操利用荀彧,荀彧其實也是在使用曹操,可能什麽時候水就往其他地方去了。《火鳳》裏華陽儆君之後曹操明白爲什麽荀彧會幫他,而歷史上曹操則三次下達求賢令,唯才是擧,唯才是用。多用寒士以及原本德行上有點欠缺的人才,以爲了避免人員過度局限於荀彧所薦用的有志節的士族清流,為漢室做了嫁衣。


再後來曹操勢力擴大了,便開始著手清除那些可能會對他造成阻礙的清流名士。崔琰毛玠為官清風亮節,同為曹操的首席文官,掌銓衡選拔人才的任務十餘年,所举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崔琰下獄死,毛玠被營救但免職。

出自孔子世家的孔融自黨錮之禍以來就是天下名士,門第出身、政治背景與立場都與宦官之後的曹操有明顯差異,而且他非常堅定的效忠於日趨式微的漢朝天子,成為當權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礙之一,最終招來殺身之禍。楊修出身四世太尉的高門士族弘農楊家,也被曹操借故除去。

除了一開始就幫他打天下的穎川士族外,其餘不妥協於他的名士都處於殺身的威脅之中,就連荀彧之死也是讓後人有諸多猜測。


所以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的幾次征伐,都無法盡全功。征馬超、張魯,與孫權相持於濡須口,同劉備於漢中相爭,每次都不敢帶軍在外太久就得急急趕回。何故?再沒有荀彧在後方幫他鎮撫群士,後方內亂不斷。值得注意的是自從荀彧死後,曹操便再也未能擴張寸土。

其後的關羽能夠威震華夏,和這也有不少關係。當時曹操指派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治郡下許多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從荊北至司豫更有許多叛亂都想引關羽為援。試想那時曹操已經經營十數載尚且如此,當年的袁紹更有號召力,如果沒有荀彧在後方的鎮撫,恐怕叛亂的影響就不止於想要遷都這麼簡單了。


經過了曹操的幾番清理,士族們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就只剩下了妥協。少了忠貞之士,曹丕的篡權便是那麼的水到渠成。曹丕稱帝之後,就沒有也沒必要繼續打壓這些士族群體。只是士人們畢竟只是妥協,缺乏了忠貞之士的維護,曹家可以取代劉家天下,司馬家也可以,何況河內司馬家本來就是一個比曹家出身更好的士族。曹氏在士族們眼裡,只不過是一個暴發戶。

在司馬氏的奪權過程中,幫曹操平定北方起到很大作用的穎川荀氏、鐘氏繼續起著很大的作用,只是這次他們幫的不是曹家,而是司馬家了。能夠獲得士族認同的司馬家的後人們雖然很混帳,但是他們的天下卻能長過曹魏。

Fin
--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